充电桩市场有多大(充电桩市场与发展前景分析)

时间:2024年3月1日下午10:05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家用充电桩市场前景广阔。充电桩相比传统燃油车加油站更便捷、安全、环保,并且未来将成为城市能源网络的一部分。因此,预计未来家用充电桩市场需求将逐渐增加,并且还将有更多新型充电设施出现。

通常情况下,一个充电桩一年的盈利可以达到8000元到1.2万元之间,目前,充电桩的市场盈利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创业的人可以尝试

电动车充电桩市场前景肯定是好的,销路也是很好的,只是现在电动车充电桩前期投资比较大,而且还是属于回报率低的产业,主要是市场上新能源电动车保有量太低,同时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有很多种获取充电源头的问题,有方便电源的地方即可充电,根本无需到固定地点去充电,而且还有就是充电时间长短也是制约充电桩发展的因素,会限制客户的数量,也就容易丢失客户。

这样就会增加维护成本,延长投资回报时间,所以现在都是政府部门投资作为公共资源投资是合理的,这个需要强大的社会力量的参与。

不然,一般企业很难坚持到获利的那一天就倒下,这个网上案例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也很多,前途光明不代表道路光明,曲折才是大问题。你能坚持到最后吗?估计很多人根本回答不了,所以只能根据市场来调整战略了。

2020年2月底,充电桩运营数量超过1万台的运营商共有八家,分别是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云快充、依威能源、上汽安悦、中国普天、深圳车电网。

这八大运营商充电桩运营数量达到479296台,占比达90.26%,前三大运营商为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共运营充电桩370276台,占比达69.73%。

充电桩的市场发展非常好。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为充电桩市场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最大的障碍就是充电桩时长的普及不完善。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大的趋势,所以说充电桩市场未来会发展的很好。这一点毋庸置疑。

1、交流充电桩申请越来越难。2、因为电动汽车数量增加,需求量大。同时,充电桩选择的地点和供电能力也受到限制,由此,申请难度增加。3、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充电桩的数量和供电能力,以满足使用的需求。同时,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充电桩分布计划,加强充电桩的管理和监管,促进充电设施的公平合理利用。

前景一片光明

一、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前途,取决于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进程。毋庸置疑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趋势不可逆;在此大背景下,可以预判到的是,电动化是新能源化的优选项之一。所以一个基本的、前提性的判断是:电动化将是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第一选项,与之关联的产业链都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大机遇,这其中自然包括充电桩行业了。

二、在上述逻辑起点之下来分析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机会:

1、经过近四五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充电桩行业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波进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衍生出了一些具有一定装机量、品牌认知度的“龙头”企业,包括特来电、国家电网、中国普通、星星充电、上汽安悦、浙江万马、南方电网等,这些企业和主体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奠基和探索,其对产业的历史性贡献不言而喻。

2、但敬佩归敬佩,市场归市场。目前,上述诸位运营商一方面占到了全国市场规模的90%强,另一方面全国的市场总规模仍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不敢恭维。即便是假设中国充促盟公布的动态统计数据值得信赖,目前全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也才40万台/个出头,这其中还包括占比极高的小功率交流慢充桩,无论是在充电服务覆盖面上、还是在充电服务综合效率上,都与现实需求存在太大的差距。

3、差距即市场空白,空白即商机。大体上说,这个行业的空白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充电桩投建规模正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越来越大的落差,供不应求是铁的事实;二是,已有公共充电桩的交直流比(快慢充比)不合理,亟待优化升级。这两个方面既对目前市场上的几大运营商构成存量负担,又在客观上为新进入者创造了巨大的“楔入”空间。

4、客观地说,即便目前所谓的40万台/个公共充电桩满负荷运行,也是捉襟见肘,仍需相当大数量规模的充电设备补充进来,让市场布局更饱满、更合理、更高效。很显然,在历经了前几年这波投资、且一时半会难以将投资转化成现实回报的窘境下,第一轮玩家(包括大玩家)已经处于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的境地,后续很难有非常强劲的动因能激发他们继续盲目上规模,这也就在客观上为新进入者创造了足够多的机会。

5、第一波大玩家既要扛住历史负担,又要在不断变幻的各种新场景中谋求突围、进击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残酷的马拉松式的淘汰赛。对于新的进入者来说,可以在总结先行者得失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精准捕捉最佳商业应用场景,把握好投资节奏和进度,稳扎稳打,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并掘得真金。

二维码
智宇物联平台二维码

搜浪信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7005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