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可以说是解决新能源车主续航焦虑的特效定心丸。然而车主的续航焦虑除了来自车辆本身自带的电池容量之外,充电速度还有充电桩设备的普及程度同样也非常重要。说起充电桩,这国内充电桩企业10强都有哪些呢?
1、特来电
特来电隶属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截至2020年,特来电充电桩总数为15.7台,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充电桩运营龙头企业,特来电的成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国内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幅放开,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特锐德组建子公司特来电,拟向下游充电桩运营产业延伸布局。然而充电桩行业本身基建属性明确,只有形成规模才有盈利可能。特来电成立后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额依然高达3亿元。直至2018年,母公司特锐德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8.06亿元,净利润2亿元,充电业务实现盈亏平衡,这也意味着特来电终于开启了盈利模式。
2、星星充电
星星充电的营业范围覆盖充电设备制造、充电桩运营、平台服务等环节。据了解,星星充电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充电设备销售,其充电桩运营业务盈利规模较为有限。截止2020年,星星充电桩总数13.2万台。
与特来电不同,星星充电并没有从成立之初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做大量铺陈,而是选择以外包的形式快速建设充电桩,抢占市场份额。但随后,随着市场地位渐趋稳定,同时为了控制成本,星星充电两年前开始进行核心部件研发,目前公司已研发出500kW液冷大功率充电桩,充电8分钟可补充续航400km。
3、国家电网
提起国家电网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我们每个家庭的用电都由国家电网承担,也可以说国家电网掌握着整个行业的命脉。占据如此重量级地位的国家电网在公共充电桩行业也没有示弱,以北京五环内为例,5公里之内基本都可以找到国家电网的充电站。甚至一些偏远景区的停车场,同样也能看到国家电网的电桩。截止2020年,国网公司总计运营充电桩8.8万台。
4、中国普天
中国普天同为中央企业,但百亿级的资产规模与国网公司万亿体量对比仍有相当差距,公司以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产品制造、产业投资等为主营业务,旗下子公司普天新能源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运营和服务。
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普天运营充电桩数量为14,152台。相比之下,国网公司的体量优势中国普天无法企及,而民营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的市场灵活性亦优于中国普天。
作为深耕信息通信领域的企业,中国普天正在力求通过技术优势谋求差异化发展。普天新能源已与滴滴出行、神州优车等科技出行领域企业达成合作,尝试打通充电与车辆运营平台接口,在充电运营和大数据服务方面创造更多可能性。
5、上汽安悦
上汽集团作为目前运营充电桩规模最大的车企,其下属公司上汽安悦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设施生产、建设、运营、综合服务等业务。上汽安悦2020年运营充电桩数量为17,822台。其背后主要有上汽集团作为靠山,上汽安悦不但可以充分利用4S店的资源建设充电桩,而且上汽集团投资的共享出行平台EVCard也为安悦创造了大量充电需求。
6、比亚迪
同样作为车企代表,比亚迪在充电桩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布局。从整车产业链来看:比亚迪在上游电池、电机、电控方面都做了严密部署,相应产品几乎全部自用;向下顺延到充电服务,比亚迪2015年开始建设公共充电桩,2018年初保有数量达到4,640台。但就在2018年,比亚迪主动放弃了交流快充桩业务,致使2020年运营充电桩总数锐减至1,210台。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目前直流桩是快充的主流,发展成熟应用广泛,除比亚迪以外,其它品牌新能源车型基本不支持交流快充,普及交流快充技术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加装快充模块和交直流变压器,会提高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因此比亚迪的断腕,或许可以成为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7、国电南瑞
国电南瑞是国网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及保护、电力电子、智能化电气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工程服务与工程总承包。该公司是国家电网沿高速公路已建充电站的主要设备供应商,2015年中标充电设备1.77亿元,在中标主体中所占份额最大。技术专长与国网公司的需求支持无疑成为国电南瑞的王牌。
8、奥特迅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功率直流设备整体方案解决商,成立于1998年,是直流操作电源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9年,其开始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聚力于直流操作电源的研发生产,目前其高频智能化充电模块已作为成熟产品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地应用。另一款产品矩阵式柔性充电堆也已投入运营,据称一套充电堆可满足64辆纯电动出租车或720辆社会乘用车的充电需求。而奥特迅第二代充电技术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堆则打破了一车一桩的模式,有望缓解交通能源、空间紧张的问题。
9、电动未来
电动未来是一家电动汽车充电领域B端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5年,旗下产品充电桩APP同年上线。此款APP主要用于协助车主查找充电桩、完成支付,同时支持路径规划、智能推荐、充电记录等功能。2015年正处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期,充电桩建设还没有跟上,充电桩APP为找桩难的消费痛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合作方的角度出发,电动未来一方面为中小型企业搭建充电桩运营管理后台,另一方面也在利用数据互联为特来电、上汽安悦等大型企业引流。作为联动充电桩运营商与电动汽车车主的媒介,B、C两端的广泛接入都会给运营-服务-消费者三方创造更多利益。
10、云杉智慧
云杉智慧成立于2015年,业务涵盖电动租赁车运营、电动公务车运营、电动通勤车运营等电动车综合运营服务,以及充电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等。2020年公司运营充电桩数量为7,845台。
具体来说,首先是产业升级大幅提高了芯片使用量。以手机产业为例,手机是目前半导体产业最大的应用领域,过去15年,得益于手机产业的大发展,半导体产业规模由2300多亿美金提高到了约4500亿美金,近乎翻倍。一方面,全球手机出货量已达到10亿级;另一方面,手机性能与功能的提升大幅推高了对芯片数量、性能和面积的需求,并要求芯片实现功能、功耗、性能、成本的全方位优化。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好的拍摄效果,都依赖于更多、更好的芯片,同时,芯片还需做好电源控制与功率控制,以平衡手机性能与电池容量的矛盾。
其次,人工智能、5G、IoT、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应用的涌现,开辟了新的芯片市场。新能源汽车是最受看好的应用。新能源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汽车发展大趋势,其智慧驾驶、动力传动、车身控制、安全系统和娱乐设备等功能,都需要大量高级芯片,充电桩也需要芯片。车的功能越丰富,智慧驾驶技术越进步,对芯片的要求就越高。相比手机,新能源车的体量可能低一个数量级,但单价高出不只一个数量级,因此如果对其增长预测能够如期兑现,它将为半导体产业撑起万亿规模。
综上,当前中国的芯片产能非常紧缺,供应商资源成为国内外厂商的核心诉求。半导体产业短期内看不到掉头的可能性,至少两年之内看不到周期。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或相对领先的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比如基石资本投资的韦尔股份(豪威科技),其利润2019年才4个亿,2020年已升至30多亿。
搜浪信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7005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