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上午2:15

5G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提到它大家如此激动?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5G是比4G更快的网速,更方便的使用体验,除了5G手机,5G目前已经用在火车站、医院等数字化应用上,未来还有虚拟驾驶、智能家居、远程虚拟手术等等,就在不久之前,武汉火神山医院就应用先进的5G网络实现远程会诊的基础设施的搭建,为最终抗疫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G技术对未来生活产生多大的变化,这是无法想象的。

而要说到行业的影响力,5G到来哪些行业获益最大?如果要说的话,我的答案就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万物互联,只要你存在,就能被感知。物联网是云计算、大数据、传感、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随着5G的到来,物联网也变得异常火爆。

近两年来,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物联网,物联网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壮大。物联网可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目前在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穿戴、智能医疗市场等领域最为可期。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工业互联网,相对于5G和物联网来说,这个词大家可能会相对比较陌生。如果说物联网更强调物与物的“连接”,而工业互联网则要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在传统云平台的基础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差异,但两者都是潜力巨大的发展机遇。

工业互联网在2012年由GE(通用电气)首次提出,被普遍看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指出: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制造,而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

20年前物联网就已经被提出来,但那时的物联网虽然可以勉强实现,但碍于技术的限制,受限于实时传输、连接数量方面的问题,物联网远远未能发挥自己的“威力”。现在有了5G技术后,5G的技术突破将直击物联网痛点,解决传输速率以及庞大数据连接集合的问题,网络实时将得到解决。在2020年乃至后续几年,都是5G普及的年份,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最终如4G这般,完成全国95%以上的覆盖率。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可以说,虽然5G并不是物联网必需的,但却是把物联网推向爆发式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大功臣”,没有5G技术就没有物联网现在的火爆。5G将为物联网交通领域、医疗领域、工业领域等赋能,让整个物联网行业都会迎着风口扶摇直上,成为5G商用的主战场。

同样,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5G技术将补齐工业互联网重大短板,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邬贺铨提到:“1G到4G是面向个人通信的,5G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将5G技术可以引入工业互联网场景,未来大有可为。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物联网人才缺口大

未来五年,物联网行业人才缺乏预测:智能交通,车联网市场人才需求约有20万;智能物流,物流与智能仓储方市场人才需求约20万;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电力产业人才需求将达百万;智能医疗,智能医疗设备支持与技术服务、智能医护管理等人才需求将超百万;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的岗位专业人才需求约50万;智能农业,智能农业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一二五”当中缺口1000万人以上;智能家居:市场人才需求近百万。


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动手能力

据吴楠介绍,2010年教育部批准后,至今有231所高校和400多所专科学校已经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目前与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本科和大专学生共计5万多名,并且数量在逐渐上升。物联网专业会成为高校的必考专业。

“目前高校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计算机与通信方面的复合人才,比如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物联网专业是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面向信息行业的宽口径专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教授袁超伟说。

袁超伟同时指出,人才培养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物联网人才要热爱信息与通信,有献身信息与通信方面的精神与追求,不要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战略眼光,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因为物联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要走的路还很长,大学只能将他们引进门,大学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方法等,前沿的问题要靠他们自己思考解决。”

袁超伟认为,目前高校培养体系还是比较合理的,只是实验室条件有局限,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智慧是思考出来的,缺少锻炼机会,能力很难提高,智慧很难再上一个台阶。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背景

近几年,随着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概念的广为流传,物联网的概念也渐渐被人所熟知。自从国家2009年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以来,物联网在工业监控、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逐渐发展起来。据了解,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物联网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相关产业人才备受关注。2010年,教育部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授工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成为首批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部分高校于2011年首次招生,至今有大约200多所高校已开设该专业。


人才碰撞——物联网工程师需求和培养状况

市场需求

首先,要能写产品方案,了解各个层面的技术,在自己也懂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跟技术人员沟通。

其次,在做产品方案的时候,也能考虑目前的行业问题,包括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等问题,做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高校培养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通信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物联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跟踪世界最新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了解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专家观点——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可能是“万金油”

吴楠,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主席观点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2009年提出来的,但物联网技术其实是在以前早已经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信息和通讯等技术基础上融合和发展而来的。所以一个学校往往有好几个院系争夺“物联网专业”的申报,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万金油”,懂得多但是不精,尤其是本科阶段。

通常情况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会被下设在计算机学院。但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了解得大多是编程,在电子信息方面了解得就比较少,而物联网的人才培养不能孤立,这就容易出现问题。

民办的物联网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一些发展较好的物联网培训机构,会有一套培训体系,然后把学员引入到自己的培训体系当中,教授给学员一些技术知识。但培训机构通常并不关注行业动态,因此也就无法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些机构会做嵌入式培训,但物联网囊括的范围其实很大,虽然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关系很大,但只是物联网领域的一部分。

学生感受——物联网工程是很多专业的整合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刘毅谈到自己学的物联网专业,大一的时候,专业统称为电气信息工程,直到大二才划分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目前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基本都是讲些概念,出去工作的话可能也是做很小的一块,比如通信块或者控制块,到头来还是用的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的知识。

学校还开设有物联网导论这门选修课,但因为只是教授一些概念,而且内容非常多,学生并不愿意选修这门课。真正把物联网一条线都学精的话还是特别困难,毕竟物联网的范围太广了。现在教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教师以前也是搞通信、电气、自控、计算机的,之后才去教物联网工程,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还是很多专业的整合和发展。

学习物联网工程的学生基本上选择的还是考研或者出国,因为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在通信、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其他专业学得更精的本科应届生或者研究生。在本科阶段选择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岗位,就业风险其实还是挺大的,因为目前国内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定性。(以上内容来源:IOTNews)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新基建,新职业,新机遇


为什么说5G时代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全国首批物联网实训基地授牌仪式

“物联网新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关村物联网联盟作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中心率先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各类物联网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物联网实训基地。

联盟将协助相关政府部门按规定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以远程职业培训网建设为重点,支持建设互联网培训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和行业信息人才培训,搭建行业信息领军人才交流平台。

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物联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高级物联网技能的职业人才奇缺,

二是具备物联网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职业人才供不应求,

三是初级物联网技能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这些问题给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带来很大挑战。物联网技能人才的短缺将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很大制约,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END---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预热 | 万众期待的单片机,Linux二合一的STM32MP157开发板亮相

关于嵌入式的技术竞争力

了解更多

二维码
智宇物联平台二维码

搜浪信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7005676号